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2035年)》,按照《2024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要点》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武汉大学为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的高一学生量身设计了大中衔接科普课程《空天探测及相关基础知识》。该课程在武汉大学本科生院的组织和推动下,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合力打造,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昆教授担任课程组负责人和首席教授。10月17日下午,该课程的第五讲《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由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张乐飞教授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开展。
张乐飞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为主题,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原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人工智能对个体与国家的影响及重要意义。张乐飞教授首先以人工智能逐步取代人工劳动的案例,引出了“AI即一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All)的观点。张乐飞教授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比作“暗黑学习法”,即通过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来训练模型,就像在一个黑箱中自动构建函数模型。进而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在任意函数生成器和三千万元之间做出选择,那么理性的选择应当是任意函数生成器。他解释说,如果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看作自变量,而这些问题的所有答案看作因变量,那么这个任意函数生成器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具备了处理和解答世界上所有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力地支持了“AI即一切”的观点。
下半节课中,张乐飞教授介绍了AI在当代科学中的地位,指出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与AI相关。随后,他回顾了AI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的“图灵测试”开始,阐述了人工智能螺旋式发展之路的七个发展阶段,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与“三起三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张乐飞教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人类当前正在经历的AI革命,并指出这场革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最后,张乐飞教授援引了张伯苓先生的“爱国三问”,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成为中国AI革命中的栋梁之才。
北京四中张瑾老师全程听课,并组织课堂。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生孟凡皓同学协助组织了本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