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激发高中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研兴趣和学习热情,武汉大学为北京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四中”)的高一学生量身设计了大中衔接科普课程《空天探测及相关基础知识》。该课程在武汉大学本科生院的组织和推动下,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合力打造,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昆教授担任课程组负责人和首席教授。10月24日下午,该课程的第六讲《人工智能遇见诺贝尔奖》由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叶茫教授负责讲授。
叶茫教授以人工智能是什么?开场,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含义,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展示了视频生成AI及清华九歌等多个应用案例,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此外,叶茫教授还介绍了人脑认知学习机制及图灵测试,引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基础是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学术观点,进而引导同学们围绕“人工智能可否取代人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接着,他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让同学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叶茫教授分享了个人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他告诉同学们,人工智能作为新兴科学技术领域需要更多年轻人才的加入与推动,激发了同学们未来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情。他还分享了武汉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理念——智观、智识、智思、智行,鼓励同学们拓展广阔的视野(即“智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即“智识”),勇于独立思考(即“智思”),并积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即“智行”),在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发光发热。
课堂最后,叶茫教授设置了提问答疑环节,他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此次课程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前沿科技的兴趣,更激发了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斗志,鼓励他们为建设科技强国而不懈奋斗。武汉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爱国情怀,为中国科技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涛副书记、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秦昆教授、北京四中张瑾老师合作组织了本次课程。张瑾老师全程听课,并组织课堂。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直博生王晓悦同学协助组织了本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