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信息科学分馆四楼报告厅座无虚席,由武汉大学图书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科研技能公开课”开课仪式在此举行。图书馆馆长兼万林艺术博物馆馆长董有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雷敬炎、副院长龚龑、教学督导组组长秦昆,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馆长盛芳,学院教学工作代表,分馆学科工作组成员,330余名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准毕业生及部分南极中心学生参加开课仪式。
董有明致辞。他表示,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空间建设、资源建设及服务建设,助力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资源方面,图书馆纸质文献馆藏达750万册,电子资源达570余种;素养教育方面,图书馆提供各类课程和培训,帮助师生数字素养、AI素养的提升。本届“科研技能公开课”是面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班及南极中心的同学的定制课程,同时配备了我馆在素养教育方面的优质师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本次课程中学有所成、研有所获。
雷敬炎致辞。他首先对于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保障及服务支撑表示肯定及感谢。他指出,遥感院及南极中心的学生是国家科技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本次“科研技能公开课”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目标,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本科生培养质量,目前正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指导工作,本次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希望2025届毕业生以此为契机,提升自身的论文写作及科学研究能力。
图书馆馆员常定姁对本届“科研技能公开课”课程进行总体介绍。她从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环节等方面介绍了课程的整体情况。本届课程以“用AI的望远镜探索科研的星辰大海”为主题,旨在提升数智时代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助力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立足毕业论文写作周期进行设计,分别根据论文写作启动期、准备期、写作期和完成期配备相应课程,助力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研究设计、写作、定稿等各个阶段。课程环节包含开课仪式、理论课、上机实践课及结课仪式,各个环节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让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逐步学习掌握论文写作中的学术信息检索、工具使用、论文写作规范等内容。
开课仪式后,信息科学分馆副馆长龚芙蓉,馆员张开阳、常定姁分别进行课程授课。课程从学术信息检索、工具使用、论文写作规范等角度展开,内容包括AIGC背景下信息检索助力科研选题的认知、流程与方法、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的智能化与高效化等。后续,信息科学分馆学科服务组的馆员们将通过上机实践课,为同学们进一步讲解遥感、极地研究相关专业常用数据库的操作方法。
学院与武汉大学图书馆信息科学分馆于2023年开办首届“科研技能公开课”。课程响应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号召,结合学院特点和需求定制课程计划,课时量达20个课时,覆盖学生人次达700余人。今年举办的第二届课程在保留了原有课程环节设计的基础上,从课程内容、课程覆盖面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升级。课程内容涉及数智思维的认知、数智技能的提升、数智迁移能力的培养及数智道德的遵守。后续,公开课围绕大一新生及准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学习周期展开,提供科研入门、论文开题、论文写作、学术信息检索等全过程科研培训,为学生提供科研技能指导。并以实际操作课、嵌入式教学课程等方式讲授提升科研技能的方法和技巧。